流水琴川和爱社会工作发展中心
LSQC HEAI SOCIAL WORK DEVELOPMENT CENTER

红色义巡——社区安全治理新技能,你GET了吗?

小壹 发布于 2019-07-26

 

        一年里,他们风雨无阻、日夜不分,他们将社区巡逻作为使命,他们将社区安全铭记于心,常熟日报等官媒多次报道给予肯定,越来越多的居民因为他们而自发行动,为打造更好的社区而奉献力量,他们不是别人,正是红色义巡的志愿者们,想知道他们的影响力从何而来?那就赶紧跟上小编,一块去成果展示会瞧瞧吧!

【项目回顾】

        由常熟市委组织部和市民政局主办,市社会组织党委指导、常熟市流水琴川义工协会承办红色义巡——先锋安全社区项目落地虞山街道星海社区、琴川街道枫泾社区、莫城街道琴南社区、常福街道大义社区,以先锋党员为核心,以“微行动”贯穿整个项目,分为“ 微宣传——红色先锋宣传”、“微队伍—— 红色先锋队伍”“微培训—— 红色先锋培训”以及“微巡逻——红色先锋义巡”四大模块,通过宣传、培训、义巡等形式与基层党组织联合开展了宣传培训活动和社区义巡,实现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多元化的社区义巡。 

        2019年7月26日,红色义巡——先锋安全社区巡逻项目,结项成果展示会暨项目总结会在常熟志愿者总会如期召开,常福街道大义社区陆卫中书记、琴川街道枫泾社区周虞军书记、流水琴川义工协会副理事长怀旧风及来自虞山、琴川、莫城、常福四个街道社区12名优秀志愿者代表出席并参与此次会议,会议由协会副秘书长喵呜主持。  

        会议初始,喵呜带领大家共同观看了“红色义巡”纪念短片,当熟悉的画面一幕幕映入眼帘,在场的志愿者们也无不感慨万分,共同回顾纪念短片,对于参与其中的每一个人而言,红色义巡从来都不仅仅是一个项目,它凝聚着大家的心血更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全新的、充满希望的社区治理模式,或许人的记忆总会模糊,但经历让我们有理由去相信,留下的影像与精神都将历久弥新。随后,通过大屏幕,喵呜也为大家罗列了近一年来“红色义巡”项目所取得的成绩,同时公布了在本次项目中表现突出的社区及协会优秀志愿者名单。

 

流水琴川义工协会优秀志愿者代表合影

 

        四个社区,262场红色义巡,3268人次的参与人数,累计发现各类安全隐患1934起......不断增长的数据背后,是每一位志愿者努力的成果,更是社区居民逐渐提高的自治意识。琴南社区退休党员、志愿者钱桂生发言,看着曾经迈出的每一步,如今都已化为字字句句永久保存,琴南社区退休党员、志愿者钱桂生,与我们分享了自己的感受:在我看来,这个活动对于社区的影响真的很大,在过去的义巡活动中,我们就经常能发现一些安全隐患的存在,例如居民电瓶车钥匙忘拔、汽车门没关好、停车不规范等等这些常见问题.虽然这些事看起来不大,但如果没有及时地提醒纠正,就非常有可能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所以我觉得这样的活动非常的有意义,在一次一次地推进中,其实大家的安全意识也就都上来了。

        随后,琴川街道枫泾社区周书记,也与我们谈起了她眼中的“红色义巡”:我们社区是属于做义巡这件事比较早的,到现在已接近两年,通过这两年的开展,我能够很明显地感受到“红色义巡”确实是在社区党员与居民中起到了一种引领、激发的作用。从一开始的十余人到如今的39个人,且还有人在申请加入,项目不仅拉近了邻里关系,也让居民们有了更多的参与感,因为社区骨干与义工一起义巡的这种氛围非常好,可以说它是很成功地促进了居民们自治共建美好社区的这份意识。总之,未来我们也会继续坚持做下去,立足社区,尽可能地做到完善、实在、有效!

        听完志愿者代表与周书记的发言,流水琴川社区义巡项目的负责人,也为我们补充道 :的确,整个义巡最早就是从枫泾社区开始的,那个时候我们是和派出所联系后,开始组织义警活动,活动还比较少,一周也就两次,但现在我们已经能够与多个社区联动。在我看来,做这件事,最主要的并不是让义工深入到各个社区去做活动,而是我们的义工能够起到一个孵化作用。我们希望看到是通过这个项目、通过义工的存在,能够带领更多本社区的居民一起参与进来,因为真正发生问题时,相较于志愿者,生活在这个社区的居民们才是第一力量。结束也意味着新的开始,希望未来我们依然能够发挥力量,带动居民们去参与更多不同的活动,不断提升社区温度!

        会末,伴随着络绎不绝的掌声,流水琴川义工协会副理事长怀旧风也再次对项目所取得的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参与并支持项目发展的各社区表示感谢,也为“红色义巡”的未来发展提出寄语。希望流水琴川能与各社区继续保持合作,不断挖掘更多在地志愿者参与其中,共同建设更加规范化的义巡队伍,同时也希望义工伙伴能一如既往参与义巡项目,让我们一起为平安社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全体参会人员合影留念

 

(文/编:吴雨甜    图:吴雨甜、陌小丹)